星期四, 8月 06, 2015

漫談出版資源與管理運用 李定陸

緒言
全世界包括報業、雜誌業、圖書業在內,所謂的傳統出版業, 自進入九○年代末期以來,遭遇著來自紙張飛漲、多變的閱讀人口、閱讀新媒介的興起、多媒體產品的量產與普及等空前未有的挑戰,使得傳統出版業仰賴以傳統出版品與傳統經營出版業的理念來獲利,相形來得困難。

這是因為傳統的單一閱讀市場已經由量變而逐漸產生質變,原本只是屬於少數的新閱讀人口,隨著戰後第三代嬰兒潮的成長,使得新閱讀人口數,足以與傳統閱讀人口數分庭抗禮。
因此,只願固守本業的傳統出版業,想要一成不變的進入下一個世紀,顯然是癡人說夢,而如何跨足其它事業以延續本業,就成了當今許多台灣出版事業體經營管理上的重要課題。

*所謂的新閱讀:包括電子媒介的閱讀、搞笑的閱讀、聲音的閱讀、多媒體的閱讀、複
合性的閱讀。

權利至上

當然,若能以智慧財產權利等出版資源,作為台灣出版業跨足其它事業體的資產,或者
與其它領域的事業體作策略性的結盟或生產作業上的結合,是最有利的一種模式。事實上,隨著媒體關係全球性的合縱連橫,台灣的出版事業體不能再以光靠賣辛苦生產出來的出版品來獲利,賣智慧財產權利將會成為出版事業體的一項重要獲利,換言之,誰的手上擁有最多的智慧財產權利,誰就能輕鬆邁進下一世紀。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歐美日各大出版集團,以全傳播的概念來經營與銷售智慧財產權利看出。

然而在台灣這個以翻譯為主的出版生態中,除報業擁有龐大的政經與影像智慧財產權外,其它如雜誌業、圖書業擁有龐大智慧財產權利事業體並不多見,除了遠流出版公司、隸屬於報業的時報出版公司、皇冠出版公司分別在文字的智慧財產權利上,設有專人推動出版資源的再生與利用之外,其它若干擁有龐大智慧財產權利的出版事業體,皆未重視此一可供公司再生與利用,進而研發新產品或新事業的重大資源(本公司即為其中一例)。


出版新局面
在過去所謂的大型出版商,應是資本集中、勞力集中,一眼望去盡是埋首苦書的編輯與一盞盞檯燈,然而在可見的未來,大型出版業的定義應是資源集中、權利集中,到處可見智慧財產權利屬於某出版事業體的「著作權標記」在不同型態的產品如,CD-ROM、圖書、雜誌、卡片、信封、信紙出現。

至於小型出版事業體,或許可以憑著一本小書的暢銷、一份定位明確的刊物、一份鎖定特定讀者群的小報或獨家新聞而小兵立大功、賺大錢。但是絕對無法憑著少量或單一的智慧財產權利的再生與利用而長期獲利,除非能在短時間內透過收購與合併的方式快速累積龐大的智慧財產權利。

故面對龐大的智慧財產權利,非大型出版商是無法經營的;而以「市場」主宰出版事業的模式,也將轉變為以「權利擁有」主宰出版事業的新局面。

管理與維護
想要再生與利用出版資源,當然是因為著眼於它的周邊與附加價值,但是如何將這些龐大的智慧財產權利分類後經營並活用,卻非易事。

舉凡已經成為成品的圖片、文字固然是出版資源的一部份;而公司內被賦予擔任生產任務的出版員工如攝影、採訪、美術等專業能力,更是出版資源中最珍貴的智慧財產素材;再者公司週邊的人脈網絡如作家、攝影家、服裝設計師、模特兒等,亦為公司隨時可資利用的出版資源。

有關前述各項出版資源及其智慧財產權利,固然直接、間接各有不同,卻都是可供利用的資源,故必須將之(如各種出版品、各期雜誌目錄、各種周邊資源等)以電腦歸納建檔、索引;同時並將圖片資料數位化;取回電腦打字公司的電腦文字檔磁片重新儲存;取回電腦製版廠的製版光碟歸檔。以便公司同仁查閱,及企畫整合出新產品或新事業。

循環利用
如何來使這些權利與資源重新整合循環利用?茲分為下列數點說明:

一、透過新的企畫創意,製成新產品
◎利用已有之文字與圖片,經過企畫重新編輯、歸納成為新出版品出版銷售。

◎知名作家黃明堅曾表示自己「在為雜誌寫稿的同時就已準備好未來要集合成為一本書」,故公司的編輯同仁的同一主題作品,亦可重新編輯、歸納成為新出版品出版銷售。

◎將公司各時代的各雜誌之本土編輯內容,歸納後綜合製成多媒體光碟書銷售,亦可做為公司存檔之用。

二、以租貸、販售一次使用權方式轉授權
◎將公司出版資源權利明細整理後,訂出租貸與販售使用權 之收費標準,提供給需要的同業等團體參考,亦可跨海提供給其它亞洲國家收費使用,或轉授權。

三、策略結盟、聯合生產、跨媒體
◎與其它異媒介(如電玩遊戲、光碟片、INTERNET)公司合作,聯合企畫,生產如電玩遊戲、CD-ROM、網路刊物等產品銷售。

◎與其它媒體(如有線電視、電台)合作,將公司之各出版 品內容配合出刊與發行,提供給前述媒體播出。

結語
以上為有關出版資源與權利之整合運用之基本理念與芻論,一套完善的出版資源與權利
管理流程,再加上靈活的出版資源與權利再生運用,將能使出版事業體以最少的事做出
最大的效益,讓每一分權利都能盡其最大效能,成為公司價值最高的資產,而非負債。

尋找另一份出版辯證法 訪李定陸陳綺雯採訪

尋找另一份出版辯證法 訪李定陸陳綺雯採訪
1992年1月5日 刊登於出版人春季號

前言近幾年來,台灣出版界出現了一批中生代的出版人,為出版界注入了一股新血,使得圖書出版市場更加蓬勃發展。

除了台灣經濟、社會快速成長的因素外,他們的貢獻的確是有目共睹的。目前任職於允晨文化出版公司的李定陸,以他進入出版界兩年多來的觀察,提供了一些他個人的看法。建立品牌 建立口碑「這些出版界的中生代將是出版界未來最主要的生命力。所以,我對出版界是持樂觀的態度。」「一家出版社在面臨時代腳步的變遷下,除了順應時代潮流,出版一些暢銷書之外,也一定要靠一些長銷書,才能維持財務狀況。暢銷書與長銷書的出版比例,則可視會計結構而定,這將直接影響到出版計劃。」市場競爭激烈,出版社在讀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或是企業形象究竟有無相當的影響力,李定陸認為:「其實讀者買書時,品牌並不一定是主要的考慮因素,一般說來買書時有兩種心態 一是沒有自主性的,像逛百貨公司一樣,沒有預設立場要買那些書;另一種是有特別需要的,如上班族或股票族,在一般習慣引導下,品牌則變得頗為重要。」「建立品牌的方法之一,是建立口碑,這對品牌影響很大。換句話說,品牌與單本書,對讀者閱讀的影響幾乎是平行的。像國外出版社有些是綜合性的,有些則各有特色,允晨文化,就是綜合性的,讓人感覺允晨是多元化的出版社。」


「通常,多元化的出版社,容易給人一種錯覺。例如:一個讀者在第一次接觸到甲出版社的書是叢刊類的書,在讀者心中造成,就是一個專門出版文史哲方面的出版祉,若是接觸甲出版社企業方面的書,就以為它是企業書的出版社而不會認為它是一個綜合性、多元化的出版社。如何克服讀者對出版社認知的盲點呢?所以,遠流出版社在它的廣告表現上介紹各個種類的書,讓讀者知道它是一個包容性很大的出版社。」在這樣的情形下,李定陸個人預測將來台灣出版商也逐漸朝向企業化經營,研究開發如何與其他資金結合,形成傳播事業集團。


「目前台灣有一些出版社出書的觀點都以台北都會的眼光來看,卻也忽略了中、南部的讀者群。你可以發現,台灣漸漸產生了許多的﹃企業社區﹄,換句話說,即是許多大財團四周,有許多衛星產業形成,如餐飲業.沖印店.便利商店等。如果能透過出版文化與讀書會來建立 『企業社區』彼此間的關係,透過與文化產業來推動地力的讀書風氣,對出版界而言,未嘗不是一個挑戰與契機。」


出版界新人 企劃向前走面對台灣目前的出版狀況,許多出版商也不斷的尋求自我突破。所以,「企劃」這個職務漸被重視。「不過,針對這點,李定陸提出他個人的工作經驗談。基本上,企劃還是得針對編輯及發行上的盲點,它不是一個單兵作業,也非僅是一個行政部門的職務,它是一個資源整合者。但是大部分出版社在分工的情形下,使企劃與其他部門疏於溝通的作法,並不妥當,容易造成彼此的不瞭解,所以溝通是十分必要的。」「當一個『企劃人』必須對『人』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活動力要強,腦筋動得快,加強邏輯上的思考,將企劃案落實於執行。」


「企劃還是有方法可循,像物理一樣,可以透過一些實驗得到一些定律,再透過這些定律尋求合理的解釋。這批一定律,在出版企劃人思考時,都是可以用到的。例如:舉辦一個書展活動,可依其型式、促銷方式、地點、折扣種類等,設計一定格式,讓自己的工作模組化,再透過這樣的格式與發行、編輯溝通,便十分清楚了。」在如何與媒體配合促銷時,李定陸的看法是:「媒體是屬於人的問題,結果並不能事先預測,所以,當媒體要促銷一本書時,他一定是要先看到書。為了說服對方,便要考慮他們關心的是什麼?內容?上市時間?促銷期多久?如何請媒體配合?這書的銷售管道等等賣點,都必須吸引對方。就像寫證明題一樣,假設結果是X的話,寫一份企劃案就像解一個未知數一樣。」如今作者找不到出版社出書,而出版社找不到作者,一如書找不到讀者,讀者找不到書一樣的嚴重,李定陸提出其個人的看法「將來出版界除漸走向企業化經營外,也需要一套經紀制度,幫出版社及作者之間連繫,提供作家找尋合適的出版社。而這個經紀人則需要具備行銷及編輯甚至發行的概念,才能避免流弊的產生。」如何讓出版人團結起來,培養出版界的新人,除了企劃人自我成長外,推廣企劃觀念及推動讀書風氣,跟著市場的腳步走,並適當的引導市場,成為出版界極思突破的關鍵。



精選文章

許悔之-把男人的秘密放在口袋

由於我曾經有段時間常常參加"地平線詩社"的活動, 因此結識了"許悔之" 民國七十九年(1990)九月十三日 他寫了封信給我 談及有關出版提案 當時我應該是在允晨文化吧 許悔之 寫得一手好字 後來他貴為聯合文學總編輯 而當時他還只是編輯呢

熱門文章